野台戲

台頂搬戲  人笑空  走落棚下  才知憨

搬戲尚無有劇本  現實人生無戲文

  看是榮華富貴者  走落棚下哪乞食

台頂妖嬌得人疼戲散尚驚世照鏡

 〔做戲空,看戲憨〕

        爺爺和爸爸那個年代,看野台戲就是最好的娛樂以及休閒活動,就如同現在你看電視,看電影甚至上網東看西看一般。
  
        以前鄉下少有收音機,更別說電視了,村裡頭比較早買電視機或音響的不是開雜貨店就是大地主。因此只要方圓三十里(大概十公里吧)內,各地有廟會,或拜拜演平安戲時,就是普通人享受免費休閒的最佳去處。
  
        以前的野台戲不管是歌仔戲或是布袋戲,演出時間大都從下午三、四點開始一直演到晚上九到十點,一開始先替神明〔扮仙〕、信徒答謝,接者才正式開演,中途晚餐休息,通常下午演的戲碼和晚上的戲碼不同。我記得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布袋戲戲碼就是〔南俠〕(此南俠名喚崑山虎非展招 ,主軸繞著明剛派與天地會八卦教之間的正邪不兩立以及怨恨糾葛。),而多數所演的故事大都有連續性,甲村演完第一集到乙村後會接著演第二集,也因此很多人在廟會或平安戲期間,到了晚上就約三五好友追著野台戲到處跑,我爺爺和爸爸還有村裡的人都是這樣,而雖然爺爺沒讀過書但是從看戲裡頭自然而然認識很多歷史故事和典故,可能也因為他與生俱來的歷史細胞,更因此記得特別清楚,又能轉述給他的孫子們聽了。
       
         記得小時候我也喜歡看野台戲,一年之中大概有四個日子可以看戲。首先是農曆正月初三,正月初三拜土地公,演一天戲。其次是農曆三月初三前後,農曆三月初三是隔壁村松柏領受天宮天上帝誕辰,戲大概就從二月底一直演到三月底。再者為農曆九月初九前後,就在我家後面有座應媽廟(聽說供奉的是小時候就到村裡當長工而客死異鄉的小孩-聽說很靈驗喔。),九月初九是應媽生日,戲也從八月底演到九月中。最後就是十月中了,十月中,附近村落輪流拜拜謝平安,是所謂的平安戲。以前野台戲除了正日(如正月初三、三月初三,九越出九、十月中)是挨家挨戶募款外,其他大都是信徒還願請來酬謝神明的。
        
        小時後愛看野台戲,除了喜歡精采的演出、扣人的劇情,熱鬧的氣氛外,更喜歡聚集各式各樣的攤販了,什麼都有,什麼都賣。像是鳥梨糖、棉花糖、吹糖人、捏麵人、布袋戲偶、考玉米、各式糖果小吃-------等等,這可是平常沒有機會看到或吃到的。還有,偷偷告訴各位,小學時我也曾經擺攤賣過柚子呢!
        

        後來台灣經濟起飛,人們的生物質活也較好過了,換來的是野台戲失寵了,電視機的普及是主因,再者,電子琴花車的火辣演出,甚至脫衣舞秀都公然褻瀆神明,只為了滿足人們的色慾,在在都使得野台戲的觀眾群流失殆盡。自此再也看不到一群人或坐或站,爭看野台戲的昔日風光了。野台戲的衰落,也正好為[人心不足蛇吞象,物慾橫流馬殺雞。]這句話下了最好的註解。 而自民國八十八年九二一大地震後,台灣的經濟發展趨緩,連同聲色之類的表演也少在廟會中出現,現在的野台戲可是十足演來酬謝神明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