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期三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請假回山上拜拜,跟以往大不同,偌大的三合院公廳就我一個人拜,好孤寂。
猶記得小時候,每年重陽節幾乎就是村裡最熱鬧的節慶,甚至勝過於年節春假。村裡有座【應媽廟】,據說是很久以前有位外地來此當長工的小孩客死於此,死後葬於村裡,因常發生一些助人的靈異傳奇,故建廟奉祀。每年到了重陽節,應媽廟就有很多戲台互相車拼,而且一連演出將近個把月,村裡以及鄰村也都扶老攜幼到此祭拜,大人小孩難得的聚在戲棚下看戲。各類小販的吆喝聲不斷,賣糖葫蘆的、賣棉花糖的、烤香腸兼打彈珠十八啦的...,偶而我們兄弟也會拿家裡產的柚子跟著擺攤,想想我好像比較適合作生意呢。
重陽節這天,村裡幾乎家家戶戶都辦桌請客。我們家每年都辦兩桌,邀請姑姑、舅舅還有一些熟捻的老客戶。這樣的辦桌習慣好像因為921地震之後才停止的,之後又經歷的SARS、88水災,這些節慶活動就沒再重新起來過。現在的重陽節到應媽廟拜拜的人還是不少,還是請了布袋戲扮仙應景,只是戲棚下不見看戲的人,也不再有任何攤販。這些改變除了上述災變,當然資訊傳播科技的崛起和普及也有相當關係。
這些年的傳統節日,早已不像小時候熱鬧,祭祀祖先也不若以往慎重虔誠,看得出形式重於實質。也許過幾年,祭祀祖先(拜公媽)這檔事早為人們所遺忘,集中管理、專人協助祭祀,甚至上網祭拜都是可能的轉變。
回想小時候至今不過短短幾十年,社會變遷何其之大,祭祀只是其一,其餘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無不有莫大改變者。
食:蕃薯籤飯、鹹魚、鹹菜;老爸常訴說著到米尬賒帳的往事;為了炊事,大人們到山裡挑柴,小孩撿柴枝,猶記得村裡有位同學的母親就是撿柴時不慎摔落山谷的;大人們到約三百公尺深的山下挑泉水回來煮飯燒水(這就是我們喝的水嗎?);二姑媽送給爺爺吃的蘋果因為捨不得吃而眼巴巴口水直流的看著它爛掉;杜櫻和筍龜就是最好的零食;阿姨的蟑螂串燒......。
衣:學生卡其衣、大人的棉襖;上學時鞋子是掛在書包上等到進校門前才穿上備檢用的(這樣鞋子才穿的久外,也不習慣穿鞋。);另外,襪子是很難得有同雙的兩隻組成,也沒彈性,總是滑落到快到腳趾了,等老師質疑,脫下鞋子,咻的,把襪子從腳趾間往上拉起;難得穿了雙新皮鞋的第一天,很快樂的鎮日穿在腳上,哪知放學回家路上就踩進了牛糞,還上演了一段:牛屎連環腿。
住:茅草屋頂的土角厝、竹管厝、關不緊的木片窗、鎮日不閉戶的木門、泥土地板(還可以挖洞玩彈珠遊戲。),因為到處都有縫隙,所以住家內常見有洞就鑽的可愛小動物---蛇鼠之類的;全家擠一床褟褟米---很幸福;放在房間內的便桶、一邊嗯嗯一邊看著蛆蠕動的廁所;微弱昏黃的燈光,還常遇到停電,點蠟燭和煤油燈是家常便飯,老爸有時還為了領燈油,到鄉公所排了一天的隊。
行:赤足在田埂或碎石子路上奔跑、走四公里的路程上學;每天僅有的兩班公車,但是沒錢可坐;其道半路就可能斷成好幾節的腳踏車(大哥就曾經放學回家,下巴流著鮮血還兩手拎著散掉的腳踏車殘骸。);看著別人家的小孩坐牛車而我還是得走路。
育:哥哥們用過的同一本參考書;聽不懂的鄉音;聽著爺爺說著從野台戲看來的歷史故事學歷史。
樂:彈珠、紙牌、陀螺;看野台戲(長輩們還訴說著追著野台戲一村看過一村的老故事,就向追著天橋說書的的那般。);中午聚集村裡唯二的電視機前看【雲州大儒俠---史艷文】、【六合三俠傳】;在山裡穿梭打鳥、亂奔(毫無目的的亂奔也是山裡的小孩娛樂之一)。
小時候的一切,相較於今天,自有其天壤之別。有興趣多了解一些嗎?請看相關文章:來時路
今年的重陽節獨自一人拜公媽乃前所未有景象,果真【隨人公媽隨人拜】,也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啊!
放幾首端午詩詞應景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
北山白雲裡,隱者自怡悅。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秋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