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常想若能乘坐時光機回到從前,看看古人生活方式該會多新鮮。其實不難啊!世界上還有很多角落完好的保留古代人的生活模式,不妨有機會到處看看吧!
東巴象形文字
在後方民居內巧遇當地婆婆---應該是納西族人吧?
四方街人潮鼎沸
大研鎮古城中心的廣場稱為四方街,城內街道密如蛛網,以四方街為中心向四方輻射,中心廣場最高處設有活水閘門,每逢清潔日閘門關閉時,河道中的清水滿溢而出,四方街上所有店家便一起出來清洗街道,因而四方街數百年來皆保持一塵不染。遊客到了麗江古城,四方街是必遊之地。
在束河古鎮也有四方街,好像只要是某地區的中心廣場都叫做四方街。
通往商店後方住家的狹宰通道
道路兩旁住家前半段大都出租或自營商店,因此有些店面與店面之間就留著通往商店後方住家的狹宰通道。
商店街
商店街
包包藝品店
大研古城一隅
大研古城一隅
古城內處處小橋流水
水質似乎不太清澈,這應該歸咎於當地商家吧!我和領隊就目睹商家在小溪內洗拖把,領隊還趨前勸說,卻只是換來白眼和一句:[大家都這樣!],在溪流內也發現好多食物殘渣,想必是商家洗滌餐具所遺留。世界遺產竟然遭受如此對待,令人心痛!然而,這些商家在不久將來也必定自食惡果。
商店街
當地古老民居
當地古老民居
當地古老民居
家庭即工廠---民居內正在製作手工藝品
商店後方民居
當地古老民居
商店後方民居
商店後方民居
商店後方民居
從[萬古樓]下來的街道。
當地老人
服裝好像我小時候爺爺身上穿的一樣。
穿著傳統服裝背著重物的婆婆。
一處民宅大門
古街一隅
一處民宅大門
門神之一---秦瓊
一處民宅大門
四方街
在這裡由如坐著時光機倒轉回幾百年前的中國古代,雖然我們不曾知道幾百年前真正的樣子,但是就是有這樣的FEEL。
麗江大研古城:資料取材自http://www.enshi.cn/20041104/ca248.htm
坐落在玉龍雪山下麗江壩中部。因四周青山環繞,鎮中碧水瀅瀅,宛如一方碧玉大硯而取名為“大研鎮”。古城面積3.8平方公里,海拔2400米,人口25300多人(1997),其中,納西族16900多人。
古城歷史悠久始建于宋末元初,一直是區域政治及民族文化、教育的中心,曾一度成為滇藏貿易、 中印貿易的樞紐。古城中店鋪林立,銅器、皮毛製品、紡織品等手工業製品琳琅滿目。做生意的大多是善於經營的納西婦女。納西風格的民居鱗次櫛比。屋簷下,深巷中,不時可以看到身著納西族傳統服裝的納西老人在悠閒地漫步。古城包含著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集中體現了納西民族的興旺與發展。
古城建築集漢、藏、白等各民族之大成,並具納西族獨特風格,是中國現存古城中極為罕見,保存完好的少數民族古城。選址和佈局充分利用了地理環境和黑龍潭水系。建築物依山就勢,層疊起伏。“城依水存,水隨城在”成為古城的一大特色。
古城的街道以四方街為中心向四面伸展,小巷如網,往來暢便,在適當部位留有集散空地。街巷路面均用紅色角礫岩(俗稱五花石)鋪成,雨季不泥,旱季無塵,石上花紋圖案自然雅致,與古城十分協調。
以黑龍潭為起點的西河、中河、東河又分為無數支流穿流古城,與散佈在城區各處的井泉構成嚴整的水系,滿足了古城居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形成了家家泉水。戶戶垂柳的高原水鄉景色。
在古城內的玉河水系上,架有350多座形式各樣。風格獨特的橋樑。其中,建於明清時期的鎖翠橋、大石橋、萬子橋。南門橋。馬鞍橋、仁壽橋最為著名。
麗江古城民居是納西族建築藝術和風格的集中體現,它在納西族井幹式木楞房形式基礎上吸收漢、白、藏等民族建築的優點而形成。民居建築多為兩層木結構樓房,穿鬥式結構,土坯牆,瓦屋頂。佈局形式最為典型的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類型。房屋注重局部裝飾,如門窗飾以木雕圖案,外廊小照壁用大理石裝飾,大過梁的梁頭雕成獸頭,庭院採用鵝卵石或五花石鋪裝等,是功能與藝術結合的產物,有鮮明的民族風格。目前,有32處庭院已被確定為第一批國家重點保護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