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映象】麗江之[木王府]與[萬古樓]


萬古樓
門口上方是那西族所信奉東巴教的象形文字。納西語“溫古旅”(音),意為觀賞暢懷於制高點。因其諧音,名曰[萬古樓 ]




木王府內三清殿



木王府內一景。




木王府內天花板的雕飾





木王府內天花板雕飾




木王府大門




麗江古城
從木王府拾階而上可到萬古樓,沿路視野良好,可俯視整個麗江古城,非常壯觀。




木王府內一景




木王府---萬卷樓




從另一個角度看萬卷樓





木王府對街商店後民居
麗江古城內只要是面對街道一側都出租或自行開設店面,要了解當地居民真正生活得要繞道店面後方才能一睹廬山真面目。木王府和一般民居簡直天壤之別。



木王府對街商店後民居樓梯




木王府內一景




木王府內---議事廳

車子直接從大理開到麗江,此時已經下午快四點,導遊帶著大夥直奔木王府,之後還要趕在下午五點前進到萬古樓。而且一路拾階而上,只要一看到長長的階梯就聽到我小女兒嚷著[又來了!],一夥人無不氣喘噓噓!

麗江 木府---資料取材:http://www.traveloyunnan.com.cn/scenicspots/sight_index.asp?sight_id=533200-533221-015

明代是納西族歷史上一個重要發展時期,深得明王朝信任和倚重的木氏土司比較開明,不閉關自守,積極引進中原漢族地區的生產技術和文化教育,廣交中原名士,從內地引進文、醫、教育、建築、開礦、工藝製作等方面的人才俊傑到麗江。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古城設“麗江軍民府衙署”,麗江古城很快成為了麗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木氏土司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宮殿式建築群,如以石和木做的三座大型牌坊、木家院、皈依堂、玉皇閣、三清殿、光碧樓、經堂、家廟、萬卷書樓、玉音樓等。
  木府門前的石牌坊,用采自下虎跳金沙江邊的漢白玉建成,寬9米,高約18米,4根石柱撐著牌坊上的碑、椽、簷和坊蓋,匾額上鐫刻著明神宗欽賜的“忠義”二字。 這座結構宏偉、雕刻精湛的石雕建築遠近聞名,民間有“大理三塔寺,麗江石牌坊”的說法,可惜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被拆除。
    木氏土司在建造自己的宮殿式木府時,座向未按“座北朝南”為佳的中原風水理論,而是朝向太陽和東方。東方屬木,太陽和木為納西東巴教中的崇拜物,亦為皇帝所賜納西族之姓。因此,欲得“木”之氣而盛的想法,使木府的建築採取了座西朝東的走向。古城周圍不築城牆,據說是因為木土司居於城中,一築城等於“木”字加個框成了一個“困”字,無異於把“木”困住。
  木土司背枕獅子山,山上遍植柏樹,如今獅子山上還保存有一大片古老的柏樹林,它就是“麗江十二景”之一的“黃山古柏”除了這一片古柏林,當地民眾在20世紀50-60年代義務栽種的大批柏樹也日益茂盛,形成了鬱鬱蔥蔥的樹林。在獅子山極目下望,古城櫛次鱗比的民居瓦房呈現出一片與天地混融的黛青色,蒼蒼茫茫宛若一幅巨大的水墨畫。
  木土司的府第雖有王者氣度,卻一反中原王城“居中為尊”的傳統,將府第建于城南一隅。而作為全城中心的則是商賈雲集的四方街,縱橫交錯的街道從四方街這一商貿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從中可看出古城最初形成於鄉村集市,最終也因商業貿易而繁榮。這與古城千百年來作為“茶馬古道”重鎮的歷史密切相關。
  木土司的宮廷式建築在明代已蔚為壯觀,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在他的《滇遊日記》中就曾驚歎“宮室之麗,擬于王者”。明代古城居民已達千餘戶,民居建築頗具規模,徐霞客曾描述當時麗江古城“民房群落,瓦屋櫛比”,可見民居繁盛之景象。

萬古樓---資料取材:http://www.traveloyunnan.com.cn/scenicspots/sight_index.asp?sight_id=533200-533221-016
 萬古樓,樓五層,斗拱重簷,主柱16根,皆通天22米,是中國木結構建築第一樓。

  萬古樓飛簷翹角共有13,比喻玉龍山雪嶽十三峰,樓體雕飾中披星戴月等吉祥圖案為2300個,象徵在麗江(指行政區域之麗江)居住的23個民族。 以龍為裝飾雕刻形象者,共有9999個,合樓頂藻井一龍,則成萬龍萬古之盛。樓高33米,象徵33萬麗江民眾;樓四門:門二獅;四方共八,各附情態,則恭迎八方遊客。 
  納西語“溫古旅”(音),意為觀賞暢懷於制高點。因其諧音,名曰萬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