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江南遊】江南貢院

想看看古時候的科舉考試場面是如何壯觀嗎?
照過來,進京趕考囉!



江南貢院牌坊。
從此進入會先連結一條短短夜市街道,才會到達【江南貢院】正門。




貢院門口人聲鼎沸。




參觀要另外收費,因此入內參觀的人並不多。導遊說我們這一團是他帶過唯一全團自費入內參觀的團體。




這是原本的貢院規模,現今僅保存小部份供遊客憑覽。





考生待在狹小空間內應試,每間小小格開的空間是為號舍。





每數間號舍為一個單位命名為【XX號】。這個是【學字號】




【蓮字號】




號舍內部。




號舍內部。每龍號舍都不相通,也都像一條死巷。
每間號舍都設門,而且門都上鎖,防止考生舞弊。




考生在號舍內應試情形。




晚上就待在號舍內睡覺。




在號舍的狹小空間內一待就是九天,所有生活起區均在此完成,難怪每個考生都會以坐牢來看待。也因此若沒有過人的體力和意志力,又如何能一試中的?
最糟的,貢院曾經發生多次大火,也因號舍上鎖而奪走了許多考生寶貴的生命。
對照古今,現在的考生應試要比以往幸運多了。






貢院內的展覽廳展示許多科舉時代的相關文物。
明清兩代名人唐伯虎﹑鄭板橋﹑吳敬梓﹑施耐庵﹑ 翁同和﹑張騫﹑陳獨秀等皆出自于此。




鄉試題目。






貢院內的展覽廳展示許多科舉時代的相關文物。
此為狀元遊街盛況。





 狀元所穿服飾。




狀元遊街所乘坐的轎子。




科舉考試及第排序名稱。




清朝時期各省產生之狀元數量統計表。以江蘇為最多。




貢院碑刻。
這裡保留明清貢院碑刻二十餘塊,它們銘刻著江南貢院的歷史,是貢院興衰的歷史見證。




大夥還是開心的來個【躍龍門】。
貢院內擺設一【龍門】,這應該是近年才擺設的。

      江南貢院,位於南京城的東南隅,它東接桃葉渡,南抵秦淮河,西鄰狀元境,北對建康路,爲古之“風水寶地”。
        據《南窗紀談》所載:建康(南京)貢院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由知府史正志創建,起初爲縣府學考試場所。占地不大,應考人數亦不多。若遇考生增多時,則借用僧寺舉行考試。
        西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後,集鄉試、會試于南京舉行。明成祖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遷都於北京,但南京仍爲留都。因江南地區人文薈萃,參考士子日益增多,原有考場便越來越顯得狹小。永樂皇帝便沒收臣犯臣紀綱的府邸,又取懷來衛指揮陳彬家人陳通,忠勇伯家人侯清等人的房舍以及府尹黃公永元祠、秦檜之子貝喜祠等改建“江南貢院”。後經明、清兩代的不斷擴建,至清光緒年間,江南貢院已形成一座擁有考試號舍二萬零六百四十四間,另有主考、監臨、監試、巡察以及同考、提調執事等官員的官房千餘間,再加上膳食、倉庫、雜役、禁衛等用房,更有水池、花園、橋梁、通道、崗樓的用地。規模之大,占地之廣,房舍之多爲全國考場之冠。
參考網站:http://www.njfzm.com/fzmbig5/jngy.htm

 我國第一座以反映中國科舉制度為內容的專業性博物館江南貢院歷史博物館,座落在南京明清時期聞名的“江南貢院”遺址上,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秦淮風光帶上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貢院是古代科舉制度的產物,用作考試場所。中國科舉制度始于隋唐,廢於清末,是我國封建社會後期的主要選官制度,它對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曾經產生過影響。
    江南貢院始建於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起初只是供縣、府學考試用。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集鄉試、會試於此。永樂年間,京師遷至北京後,明清兩代仍作鄉試考場。僅清一代,科考先後舉行112科,其中在江南貢院中舉,會試中狀元者,江蘇49人,安徽9人,共58人,占全國狀元總數51.78%可謂盛矣。明清兩代名人,唐伯虎,吳敬梓,翁同和,張謇,鄭板橋等皆出自於此。
    陳列館尚存一批原江南貢院遺留的珍貴文物及寶貴史料。館內,現有東西號舍八排四十間,其中東部號舍是舉辦“模擬江南鄉試”的場所,中外遊客可以著古裝,入號舍,答考題,感受科舉考試之苦澀,中舉之喜悅。陳列館還展出科舉文物,圖片一百餘件;錄影室播放科舉考試程式等電視片。現在,江南貢院歷史陳列館,已經成為研究中國科舉制度的場所,收藏科舉文物史料的機構,深受中外人士的贊許。
     江南貢院歷史陳列館,是夫子廟地區三大古建築群之一,是我國目前唯一的一座以反映中國科舉制度為內容的專業性博物館。始建於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起初占地不大,後經明、清兩代不斷擴建,鼎盛時期規模居全國各貢院之冠。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集鄉試、會試於此。
  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後,明清兩代仍以此作鄉試考場。僅清一代,科考共舉行了112科,其中在江南貢院鄉試中舉,後經殿試考中狀元者江蘇籍49名、安徽籍9名,共計58名,占全國狀元總數的51.78%。 明清兩代名人唐伯虎、鄭板橋、吳敬梓、施耐庵、翁同和、張騫、陳獨秀等皆出自於此。

  陳列館尚存一批原江南貢院遺留的珍貴文物及寶貴史料,現有東西號舍八排四十間,其中東部號舍是舉辦“模擬江南鄉試”的場所,中外遊人可以著古裝、入號舍、答考題,感受科舉考試之苦澀、中舉之喜悅。陳列館還展出科舉文物、圖片一百餘件,錄影室播放科舉考試程式等電視片。現在,江南貢院歷史陳列館已經成為研究中國科舉制度的場所,收藏科舉文物史料的機構,深受中外人士的贊許。

  複建後的“江南貢院歷史陳列館”仍保留有“明遠樓”、“貢院碑刻”等很重要歷史古跡。“明遠樓”共三層,該樓為江南貢院的中心,也是最高的一座建築。

  “明遠”二字取自“大學”中“慎終追遠,明得歸厚矣”之意,愛國主義者林則徐在擔任江南貢院建臨期間還發明了創造了信炮和號燈制度,有效的保證了考試秩序。 明遠樓兩側是碑廊,陳列著省級文物,明清貢院碑刻二十餘塊,它們銘刻著江南貢院的歷史,是貢院興衰的歷史見證。 

參考網站:http://www.crt.com.cn/news/Html/jiangsu1/00006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