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鋪天蓋地的科技世界,探詢門縫裡兒時過往的蛛絲馬跡...

今天帶內人回嘉義娘家,這裡是難得保存些許古老建築並且沒有受到多數科技建築產物攻陷的小村莊。

這樣簡單的圓形把手,想必是多數4、5年級的兒時記憶。除非出遠門,否則外出不需上鎖,了不起用個鐵絲綁住或棍子挌住即可。




像這樣,就算是上鎖的宣告。


這樣的厚實門閂,可都是傳統木工師傅才擁有的獨具匠工。


開啟這扇門,或許就能通往時光隧道,回到過去。




兒時印象最深刻,至今仍特別懷念的木窗。
這樣是"關窗",若把裡面那片窗往右移,讓內外窗板重疊,那就是"開窗"了。
雖然已經關了窗,縫隙仍然很大,因此就常有人起床後竟然發現身旁不知何時也從外頭鑽進了一條滑溜溜不速之客呢?



這樣的大灶,許多鄉間依然可見。這個已經算是改良型的,早期的大灶有著更厚實笨重的感覺。
村莊裏還保有最傳統的廚房,很久以前介紹過,有興趣的在回味一下吧:
http://tw.myblog.yahoo.com/life-tea/article?mid=2084&prev=2097&next=2076&l=f&fid=7
小時候媽媽煮菜,小孩就在一旁幫忙用火管(其實就是像洞簫一般大的竹管)吹火,或者加柴、退柴,大人忙得滿頭大汗,小孩吹的灰頭土臉。回想起來,這還真是現代科技社會無法享有的親子幸福呢。




既然有灶,那麼木柴絕對是少不了的。
小時候父母親還得到山裡撿柴火,挑柴火;甚至花錢買棵大樹,再請人鋸柴、劈柴。現在炊事工具之進步,想必現代小孩一定難以理解為什麼「柴」位居開門七件事之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