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從弦關望向庭院
白族民居大都是很正統的四合院建築。
(圖二)結實厚重的大門後就是弦關,擺放一些農具。
(圖三)一般農家的庭院
正對鏡頭處(即台灣一般的虎邊護龍),通常用來飼養家畜。
(圖四)白族就算一般家庭建築也很講究大門上方拱門頂或外牆的彩繪。
(圖五)巧遇白族一對祖孫
(圖六)與白族阿婆合照
(圖七)小巷裡的白族建築
整體有鹿港小鎮的味道。
白族建築除了藝術彩繪,也講究屋頂翹起的造型-翹脊。
(圖八)泥土建築圍牆
(圖九)另一處白族民居
(圖十)村裡的公佈欄---此張照片為兩個公佈欄合成。
[三道茶]後,就到餐廳用餐。這一天中飯提早吃完,趕緊到馬路對面找個小巷子參觀一般的白族民居。因為非旅行社安排內的行程,因此眼裡看到的感到特別真實。從其大門以及外牆彩繪以及整體造型還有建築格局讓我深深感受他們與生俱來的藝術天份與對建築風水的講究。
底下資料來源:http://www.e56.com.cn/system_file/jianzu/jz-baizhu.htm
------------------------------------------------------------------------
白族門樓
白族建築。雲南大理白族聚居區的住宅都建有門樓,以喜州門樓最佳。通常採用中原殿閣造型,飛簷串角,但多用石灰塑成或磚瓦壘砌。除大門瓦簷裙板和門楣花飾部分用木結構外,餘以磚瓦結構為主。木質部分鑿榫鉚眼相結合,與磚瓦部分錯落有致,精巧嚴謹。樓面以泥塑、木雕、彩畫、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磚等組織成豐富多彩的立體圖案,富麗堂皇,古樸大方。
白族民居
白族民間建築。普及于雲南大理、洱源、劍川、鶴慶等白族聚居區。多為二層樓房,三開間,筒板瓦蓋頂,前伸重簷,呈前出廊格局。牆腳、門頭、窗頭、飛簷等部位用刻有幾何線條和麻點花紋的石塊(條),牆壁常用天然鵝卵石砌築。牆面石灰粉刷,白牆青瓦,尤耀人眼目。山牆屋角慣用水墨圖案裝飾,典雅大方。木雕藝術也廣泛用於格子門、橫披、板裾、耍頭、吊柱、走廊欄杆等,尤以格子門木雕最為顯眼。
大理喜州、海東一帶有的民居建築還有泥塑,造塑多為龍鳳、古瓶、花卉。照壁即瓦頂飛簷的粉牆,是建築中藝術裝點最集中的地方,多用凸花青磚組合成豐富多彩的立體圖案,各組中心再作粉畫,或鑲嵌自然山水圖案的大理石。有的在兩邊塑魚,以示穩固。照壁腳下常砌花壇,花香四溢,怡靜幽雅。照壁與正房和兩側樓房構成三房一照壁的格局。此外,更高級的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套院建築,其木雕、石刻、粉畫就更為集中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