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菁後的茶葉水分含量仍高,先用乾燥機加熱和初步乾燥。
經過一整夜的炒茶(殺菁)過程後,緊接著就是柔輾成型。由於現代人不但講究茶葉泡開後的色、香、味,就連茶葉的成型也非常挑剔。因此,揉捻的功夫在現代製茶過程中相形重要。
從乾燥機出來後要裝入一塊正方形的布(揉茶巾)內。
以往純手工揉捻時代的揉茶巾大約可包起2斤茶葉(茶ㄙㄛ˙ ),現在的揉茶巾則可包起20斤茶葉(茶ㄙㄛ˙ )。因此,現在揉茶工作比以往辛苦,更耗體力。
秤重,確保每個茶丸大小會一致。
每個茶丸都重達20來斤,柔茶是件吃力的工作。
放到柔茶機進行柔捻。
兩手必須緊握住茶巾,抵抗揉茶機旋轉的力量。
揉茶是很費力的工作,而且手腕很容易造成職業傷害。
柔好的茶丸要放入[輪茶機]輪茶。
輪茶機的功能有二
1.將茶葉成分輪出,泡茶時較容易出味。
2.將茶葉纖維柔化使之更易成型。
將茶丸拆散,準備重複原先的動作----再放入乾燥機內。
這樣的程序可能得重複二到三次。
最後一兩次要改用[炒鼎]加熱在送到[柔茶機]柔捻。
柔捻成型主要步驟就是[加熱]------->[柔茶]-------->[輪茶]------------>[拆散]-------->[加熱]--------如此週而復始,重複約五到七次視茶葉成型狀況而定。待成型完成,準備拆散放入乾燥機完全乾燥,出來後就是所謂的[毛茶]。
[毛茶]還無法上市,之後還得進行[撿枝]與[烘焙]的步驟才能交到消費者手上。
柔捻成型到乾燥成毛茶的步驟通常也得進行一整天(大約要10至14小時左右,視茶葉的量而定。)。是體力與耐力雙重考驗的工作。
小時候,沒有柔茶機時都是做在[椅條]上以手工柔捻,雖說茶丸只有2斤左右,但是連加熱也是用手工,整體來說不但產能較低,也是相當辛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