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湖底撿柴---解決早期農村開門第一件事

雖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是開門七件事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柴火的排位又在米之前,柴之重要性以及迫切性可見一般。
  在還沒有瓦斯爐之前,大灶和烘爐是炊事必備爐具,大灶用磚砌成,上置鍋鼎,以薪柴為燃料,因此薪柴可就是三餐必備的能源了。
  為了避免斷炊,村裡的人只要有空閒就會呼朋引伴到〔湖底〕( 請參考成長村落的地圖)撿柴,聽說湖底歸林務局管轄,撿的柴若被巡山員看見還會被沒收呢!
  撿回來的柴火,細的就一把摺疊,並用鹹草箍緊,叫做〔草茵〕(註一);如果粗一點的就要鋸成段;更粗的鋸成段後還要用斧頭剖開成好幾片。有時柴火不夠時還得向外地訂購,也會請鄰居幫忙剖柴。以前的男人就負責剖柴,而女人就負責〔因草茵〕(註一);,坦白說,一天之中很多時間其實都花在準備柴火上。

  〔湖底〕的路其實很不好走,多數要取道〔二八灣仔〕,途中有許多懸崖等危險地形,記得有位小學同學的媽媽就是撿柴火時不甚跌落山谷而罹難的!但是,為了三餐,這條路還是得走下去。
  撿柴是一件危險性高的工作,而處理好的柴火堆在屋子前後也會有一個副作用,那就是常會有蛇類在柴堆裡出沒,而且也會趁隙溜到房子裡去。以前住家的梁上就常會發現蛇蹤,甚至還曾經發生一個媳婦一早起床就看見蛇兒捲曲在旁,嚇得他驚聲尖叫,魂飛魄散,想起昨夜與蛇共枕的滋味一定相當難受吧!我家天花板就曾家發現五隻初生的雨傘節掛在上頭呢!
        現在的人除少數村落外(太太娘家還有大灶,跟瓦斯爐交替使用。),多數都採用瓦斯爐具,不必再像以前的人一般辛苦了,生活的方便讓我們有更多時間享受悠閒,或者拿來寫寫網誌,生活在現代還真不錯呢!




灶前堆滿柴火的景象,在高度依賴文明產物的今日已經難見。

註一:
〔因草茵〕是啥麼呢?
      〔因草茵〕是啥麼呢?有朋友問起,我想畫個簡單流程圖稍做介紹:
        其實我只是取台語的發音[ㄧㄣ ㄘㄠ ㄧㄣ],至於字要怎麼寫,我也不曉得,下面就是簡單流程,希望能解答大家的疑惑。


通常 ㄘㄠ ㄧㄣ是用在一開始起火的時候,因為細的乾樹枝含水量少且單位體積內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大,氧化反應快,容易燃燒。跟童子軍使用的火媒棒功能相同,但效果較好。待火引燃後,再陸續加入其他如竹子或較粗之木塊增燃燒時間。








【草因】的實物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