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對廈門有印象是在2003年旅遊峇里島時。
某天在旅遊中的一個景點聽見了熟悉又親切的聲音,一個歐巴桑對著他的家人說話的口音就完全和我老家村裡的人的口音一模一樣,再看她的穿著,簡直就是鄰居歐巴桑的翻版。人在國外,聽到這樣的鄉音格外親切。當下我斷定她一定是台灣人,而且是中部台灣人,更可能是我老家附近的台灣人。於是乎我走過去跟他寒喧了幾句,並且請問她是否也來自台灣?出乎意料的她卻是來自廈門。之後我又跟她談了一下,我們的語言完全沒有隔閡,我們的【kiun】(腔調)、我們的聲音頻率、我們獨特的台語用詞完全吻合。那時兩岸尚未開放,對於傳說中的大陸閩南話總覺得會挾帶一種外省族群說台語的腔調在,此次對談心裡頗覺吃驚。在台灣我們有許多獨特台語發音或者用詞還是很多台灣人不曾聽過的,卻在對岸尋到當相同鄉音。
再與廈門人有接觸,則是這幾年廈門學校到本校參訪,來訪廈門老師私下言談多數使用【閩南話】,腔調也完全與中部人相差無幾。我則也詢問了福建當地閩南話中與我的台語獨特發音相同的是哪個地方,他一聽就說是漳州。印象中有一次電視節目介紹漳州某間寺廟,當地廟公的腔調以及發音也是雷同,而訪問的台灣記者也是聽不懂這個特殊發音---二的發音。記者把二千多人聽成了五千多人,廟公糾正一次,記者還是硬說五千多人。我大學時也是,每次同學都聽錯,不然就是笑我。普遍【二】的發音如同【蛋】的台語發音,而我們的發音的音調一樣,但念起來很像【NO】。
之後再查同鄉一位耆老所著有關於【錦湖堂】陳氏之族譜,我們的祖先確定來自於漳州漳浦縣錦湖堡。當然,若根據達爾文演化論推斷,幾乎多數的物種都來自於一個共同祖先。
只是純粹對於祖先牌位上所記載的祖籍地的好奇,以及隔著好幾代全然不變的鄉音,想去一趟漳州,看看那裡的人,那裡的建築,那裡的農作物(那裡也有製茶廠),聽聽隔開多年的不同兩地卻還熟悉的鄉音。
補記:無巧不成書,今晚食尚玩家剛好介紹廈門。節目裡介紹了漳州南靖縣的雲水謠古棧道、客家土樓(土樓旁邊滿山都是茶園),下次節目預告則要介紹鼓浪嶼。光在電視看就美極了,有即刻動身的衝動。而節目中主持人與當較有年紀的人幾乎都用台與溝通,完全無障礙。我想廈門、漳州是最適合台灣常青團出國旅遊的地方了,國台語甚至客家話都會通唷。
從小金門的湖井頭看廈門。
這樣進的距離卻阻隔了兩岸好幾十年。
從湖井頭透過望遠鏡下的廈門---畫面上前方的建築物是【廈門國際會議中心】。
這是相機貼在望遠鏡所拍攝。
鏡頭下高樓大廈林立,目前也正大興土木,其實這邊是廈門較偏僻的地方。
以前我們高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他們現在則喊【一國兩制統一中國】。反正大家都喊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