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剛過重陽節,請事假回山上拜拜。想想近10年來,重陽節慶的氣氛與往日已相去甚遠!
921之前,每逢重陽節都是村裡的重頭戲,家家戶戶設宴款待親朋好友。住家後面的【應媽廟】更是香火鼎盛,從鄰近村落或者鄉鎮趕來謝神的信士絡繹不絕。打從農曆9月1日起一直到9月中旬,野台布袋戲、康樂隊等連番上陣,每每吸引鄰近村落大小老少等聚集觀賞。9月9日重陽節這一天是村裡頭一年中僅有的塞車日。
而今,雖然住家後面的小廟香火依舊,野台布袋戲野在最近這幾天也如常搬演。只不過不復921之前的人聲鼎沸、攤家集集。而且,布袋戲已經不是布袋戲!啥時現場配音早已改成播放錄音帶或者CD,撐布袋戲的靈巧雙手早已不講就套路而隨便比畫,真不知看在神明眼裡作何感受?而且。我發現只要是會講喜宴四句聯的人就可以勝任搬演布袋戲角色,因為,謝神的話都是千篇一律毫無創意、非台灣文學的四句聯---諸如【保庇XXX信士年年春 年年富 年年都有錢買樓阿厝】、【XXX信士尪某雙雙對對、萬年富貴】、【在家平安 出外順利】、【囝仔考試分數高高高 子孫代代出狀元】 【XXX信士大富大貴 厝內錢銀滿大堆】....等此類的話。
早期借助著節慶廟會,每個地方都有酬神請客的特屬節日,親戚之間可以藉此機會聚會寒喧、熟絡情感。如今,親戚之間少了廟會宴客加持,維繫彼此情感了力量似乎也薄弱許多。
對了,重陽節在中國古代也是舉足輕重的民俗節日呢!從一些有名的詩詞中就可略窺一二,貼幾篇大家回味一下吧:
【唐】孟浩然《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唐】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宋】李清照 《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宋】 蘇軾《南鄉子.霜降水痕收》
佳節若為酬?但把清樽斷送秋。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