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的廚房


可以放置一個大鼎、一個小鼎、和一個飯鍋而上頭有兩根煙囪的[大灶]





[大灶]升火的一側。



比較小型也比較後期蓋的[大灶]




從屋頂伸出的煙囪,朝眼前衝來的是瓦斯爐的煙囪。架構古代與現代的和諧。



 

比較多人吃飯的餐桌,類似八仙桌。




放置在廚房的洗臉盆架。


         「親像在走灶腳」,從此句台灣諺語就可得知[灶腳],也就是現在所謂的廚房,在早期農業社會是一家子的人出入最頻繁的地方了。
        以往的灶腳也兼具餐廳的功能,不像現在許多家庭,廚房跟餐廳還刻意隔開。甚至,以往廚房還會擺放盥洗用具,煮飯、吃飯、簡單盥洗都在灶腳,出入頻繁不言可喻。
        早期農村做飯可不像現在有瓦斯爐般的方便,光準備柴火就得煞費周章,通常得先準備好[草ㄧㄣ]以及球棒一兩倍粗細的木頭或大樹幹剖成的[柴菱]。而做飯或做菜當中還要顧及火侯,火太小時必須適時添柴或者用[火管]炊火,火太旺則必須退柴,通常這些工作就都落在我們這些小孩身上,而我們也樂此不疲,因為可以邊做邊玩,偶而再來個[烤筍龜],也算是一點小小獎賞了。
       時代在變,灶腳的型態也跟著改變。但是不管如何,[民以食為天],灶腳在人類的生活中永遠扮演者非常重要且無法取代的角色。




米缸和醬菜缸。




儲水的水缸。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米當然是煮飯最重要的素材了,因而,米缸當然扮演著相當重要的地位,有多少農人終日辛勞,不也只求米缸裡不要空空如也!也因此米缸上頭都會貼上[滿]字的春聯,祈求家裡的米缸能像聚寶盆一般終年滿溢。以前米缸多數是陶製品,近幾年米的販售多數已經改成小包裝,有些人沒吃完的米乾脆就放冰箱或者改成保鮮盒之類的塑膠製盒子盛裝。
        有米、有灶、有鍋、有火,當然也少不了水了。早期,一般農家都是平房建築,沒有水塔的設備,因此,廚房的儲水設備---水缸,就扛起儲水的重責大任。水缸一般也是陶器製作(小時後記得很多盛器都是陶製品),後期也有一些直接用磚塊跟水泥構築,甚至以大塑膠桶代替,只不過儲水量都不大,也因此會比較節約用水。另外,水缸就放在大家看得到的地方,只要稍有髒污就會立即清洗。不像現在的水塔擺的高高的,說不定很多人一整年都難得清理一次呢!
        塑化工業以及鋼鐵工業甚至其他高科技的興起,使得新興材料取代傳統材料,方便自不在話下。但是回想早期的器皿,似乎多了些人與物之間情感交流的味道。




菜櫥和兼當飯桌的小碗櫃。





閒置的小碗櫃。





菜櫥


        早期農村灶腳裡沒有冰箱,也沒有現代化的流理台。因此,菜櫥(碗櫥)幾乎是家家必備的廚房家具,舉凡鍋子、碗、盤------甚至調味醬料等都會放在菜櫥裡,另外剛買回來的魚肉類或者當餐沒吃完的食物以及像過年過節時製作的年糕、紅龜粿、包仔粿------等粿類,也會存放在菜廚內。菜廚的抽屜則可以擺放筷子、湯匙,甚至簡單的手工具如起子、鉗子------等。另外,如果家裡吃飯人口較少的,還會用小碗櫃兼當飯桌來使用呢!

        菜廚有拉門可以關上,拉門上有紗網可以透氣。可以防止貓、狗、老鼠偷吃和蒼蠅污染食物,如果木工細膩些還可以阻擋台灣蟑螂(較大型的那一種),但是對螞蟻好像沒輒。後來有人研究用陶器燒製一種踮在菜廚四個腳的小器具,周圍有溝槽,將水注滿溝槽就可以防止螞蟻入侵了,小小的發明,解決了人類大大的煩惱。
        現代人的廚房裡設計得美輪美奐,各種新穎廚具應有盡有,最起碼有流理台、冰箱等。因此,除了部分鄉下,大概很少人家裡還會使用這些家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