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燈畚]的正面
[古燈畚]背面
[古燈畚]材質剖面
這個[古燈畚]已經有54年的歷史
這不就是穀倉嗎?為什麼要叫做[古燈畚]?
只要是堆放稻穀的倉庫就叫穀倉,原住民有各族特色的穀倉,農會則是可以存放大量稻穀的穀倉,至於[古燈畚]只能算是穀倉中比較小的的一種吧!至於叫做[古燈畚],主要是就其造型、材料以及功能性而命名。它的外型有點像傳統燈籠,而燈籠的台語就叫做[古仔燈];至於[畚]者,用竹子或草所編制之盛土用具,這裡取其[竹]製和[盛]的功能。
[古燈畚]的基礎骨架一般取用竹管作為材料,身體以竹篾編制再裹以參有粗糠之泥土,外層塗上石灰。畚頂在早期大多是以稻草或甘蔗葉覆蓋,上圖的畚頂則是薄鐵片材質,應是後期翻修過的。畚門則多為木板製作。內部則會架高,防止潮濕並可避鼠。
[古燈畚]的容量其實不大,一般大概只能容納約五千斤的稻穀。不過,稻穀最後都會直接賣給賣米兼碾米的米行(台語叫作[米ㄍㄚˋ])或者直接交給農會,因此容量太大似乎也沒有太大意義了。
補記:這是2年前的照片。今年(96年)在去看這個古燈畚,幾乎快毀損了。
再補記:目前已經移為平地,不見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