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製作過程-炒茶、茶車絞茶、乾燥機初乾


炒茶---茶葉殺菁的方式之一,經過殺菁的茶葉便停止發酵,之後僅會氧化。

炒茶乃是將茶菁置入內溫約100度的炒鼎中翻炒,直至茶葉炒熟。

炒鼎---前半部上方。配備計時器、溫度調整、風扇開關等操作面板和溫度計,更能精確管控殺青的品質。
最早期的炒鼎是用大鼎(跟早期煮食用的大鍋子一樣),也是放在大灶上面,底下燒柴火。茶葉放入鍋子後必須由雙手持木製的手鏟迅速翻動,直至炒熟出鍋。

剛開始並無手鏟這玩意,炒茶師傅通常是徒手翻攪茶葉,因為溫度甚高,因此非常人可以忍受。後來我舅公研發製作出木製手鏟,全省沿用至機器炒鼎問世。

機器炒鼎也是經過多次修改,從木柴到使用瓦斯當燃料、配備氣壓自動出茶以及計時及溫度等操控面板。比起早期,在炒茶這個步驟,現在要輕鬆以及精準好多倍了。


PS.紅茶不用炒茶殺菁。


茶車絞茶---如右圖。
茶葉炒熟之後接著放入茶車絞出茶葉汁液,逼出其成分。並且可絞出[茶葉雛形]。
這樣的雛型台語叫做[茶ㄙㄛ˙ ],有著清新的茶香和青翠的綠。
有一段期間台灣曾經出現[冷凍茶],所謂冷凍茶就是直接將[茶ㄙㄛ˙]放到冷凍庫保留其鮮度即為冷凍茶。

炒茶必須要炒熟,但不能炒焦,其最合適程度是放入茶車絞茶時不能出水,也不能有茶屑。



乾燥機初乾---茶ㄙㄛ˙乾燥。
因為絞茶後,茶葉水分會被絞出,因此必須用乾燥機以大約110度的溫度加以乾燥。

如果需要揉捻成半球茶或球茶,此步驟的乾燥以乾鬆為主,乾溼要適度,以利明日的加工揉捻成形;如果是紅茶或綠茶則直接用乾燥或低溫烘焙至乾燥為止,使其成自然微蜷曲之條狀。


記得上國中時,只要是製茶季節,一放學就會幫忙操作乾燥機乾燥茶葉,晚上則幫忙炒茶。如果碰上星期假日,那就全程從頭挺到成品。以往的鄉下小孩多數都是這樣半工半讀過來的,我常告訴學生,父母親給你們全心讀書,如果再不珍惜,可真說不過去了!

我們茶村長大的小孩都說自己是茶欉下出世的,生活茶將持續帶給大家最全面性的茶葉文化。

猜猜看,285台斤的手採茶菁大約可以製成幾斤的[毛茶]?
(A)215台斤 (B)165台斤(C)115台斤(D)65台斤。


最適合答案是(D)

生活茶台灣諺語:【台灣蟳,無膏】-消遣人沒有體力和耐力。